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商业保险>>>青年学术
问题背后的问题 从销售误导看寿险产品设计
和少波  光大永明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产品部

  最近几年时间里,寿险行业高速增长的态势有所收敛,保费规模贡献大的银保、个险渠道发展受到阻碍,一些累积问题逐渐暴露,其中,销售误导格外突出。面对不断出现的误导行为,监管机构施加重压力促行业顽疾解决,保险公司不停处理投诉以平息客户不满,但误导现象依然不断,销售误导治理困难。销售误导成为行业问题,任其蔓延下去,将会影响销售人员的信心,影响寿险行业声誉,甚至会对整个寿险行业带来长期负面影响。

 

  简单来看,寿险销售人员通过隐瞒条款、保单信息,向客户推销产品;或者销售人员没有根据客户实际状况,推荐不符合需求的产品,都会构成误导行为。寿险销售的背后是公司产品、服务、管理、培训等综合体现,销售误导产生的原因也多种多样。近来,市场上有一些看法,把销售误导归因于寿险产品设计。笔者认为,销售误导的病根在渠道,如果把产品设计视为销售误导的罪魁祸首,偏离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一、 销售误导问题表现

 

  寿险需求和寿险产品具有先天的特殊性。保险需求大多比较隐性,人们心理上普遍会拒绝风险,很少有人会主动考虑购买保险;保险销售作用非同一般,缺少了持续的推销过程,客户往往不能发现自身风险,更不会产生保障需求。寿险产品属于金融服务性商品,形态复杂,普通消费者对待保险产品雾里看花,百思不得其解,寿险销售对于客户除了具有销售职能,还兼具宣传、服务甚至产品生产职能,功能点多,风险点也多。

 

  最近几年,销售误导在不同的销售渠道都有出现,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个人营销渠道销售产品复杂,推销过程长,客户有充足时间了解产品。但一些代理人“避重就轻”,夸大描述产品利益,避而不谈限制条件,销售误导往往表现为“告知不实”。银保渠道状况下,产品形态简单,与银行定期存款相似;储蓄功能强,保险期限短;销售过程简便,销售过程大多通过“银保通”的“傻瓜”模式完成,销售误导常常集中在“存单变保单”。电销渠道并非传统的“面对面”销售方式,短短十几分钟内搞定客户,销售人员往往承担较大压力;一些销售人员自由发挥,虚构保险利益,扩大保险责任,用欺骗的方式达成销售结果。不过,近年来行业强化电销管理,销售误导明显减少,但电话“扰民”现象依然突出。

 

  二、 销售误导背后的原因

 

  寿险营销人员的低素质是导致误导的直接原因。由于寿险产品非同普通商品,销售人员在诚信、专业、服务等方面要求高。但目前行业里,寿险销售队伍整体上 “低素质、低产能”。寿险销售承担部分产品生产职能,销售人员的低素质影响产品质量,客户的直接感受就是误导。另外,寿险销售与服务无法完全分开,低素质的销售人员很难完成营销服务职能,误导成为替代手段。在银行渠道,销售队伍素质问题主要体现在专业性不足。银行保险产品大多与储蓄相似,销售人员往往用存款的“话术”推销保险,这是专业销售能力不足的表现;银保销售人员在销售保障型、期交型、长期型等复杂产品时更显无能为力,误导销售行为不难想象。

 

  销售高费用也是误导行为的背后主要因素。寿险保单佣金比例高,为了获取销售利益,“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必然有人铤而走险,通过欺骗手段促成保单。而且,寿险产品的高佣金主要集中在首期费用,这种费用模式加大了新单销售不良行为;一些不规范的渠道合作中,帐外利益、商业贿赂同样存在,这些利益刺激对误导行为推波助澜。当然,寿险产品形态复杂,销售过程长,高佣金的设置是对销售困难与销售价值的认可,但对于形态简单的银保产品,费用水平依然不低,银行渠道容易产生非理性的利益冲动。目前,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地位不对等,保险公司在销售过程中缺少监督约束,这种合作模式无形中鼓励了误导行为的发生。

 

  寿险营销管理落后对销售误导也有直接影响。我国的寿险营销模式来源于海外,在国内有水土不服的问题。我国的整体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寿险营销队伍包括大批文化水平低的劳动者,高素质特征的“经代模式”有先天不足;队伍建设方面,代理制模式不利于销售队伍长期培养,不利于销售人员稳定从业,不利于建立客户责任、价值贡献的理念。营销管理复制海外模式的同时没有建立真正的营销文化,销售过多依赖“基本法”的利益导向:首佣、晋升、增援成为利益刺激核心,销售管理上积累短视行为。银保渠道的销售模式有所不同,但销售方式一直停留在“柜员制”,这种简单的方式推销寿险产品存在困难。目前银保销售模式管理上往往限于对渠道关系的简单维护,很少关注销售能力的提升。营销人员在推动督导、业务转型的重压之下,误导客户现象普遍。

 

  三、 销售误导与产品设计

 

  寿险产品是寿险经营的核心,不同的误导问题总是可以通过产品表现出来:产品期限设置过短、形态设计与存单相似、保障责任弱化,收益功能突出,现金价值缺陷,等等一系列问题把产品设计与销售误导完全“捆绑”起来。这些年来,寿险产品的开发设计存在不少问题,但在目前销售力量主导,渠道为王的状况下,产品设计往往被销售“牵”着走,更体现一种无奈。

 

  银保渠道的产品形态简单,与银行存款、理财产品相似,这种特征符合银行渠道客户的需求,也符合销售简化的特点,但销售的职责是把保障的特点介绍清晰。寿险产品兼具保障与理财功能,保险公司开发大量产品,但市场上偏重理财的产品往往热销,突出保障的产品时时冷遇,这些问题不是产品设计能够解决的。目前,分红险“一险独大”的局面,完全是公司针对会计准则执行的经营策略。另外,寿险产品现金价值经常卷入销售误导中,这不是现价自身的问题,而是销售方式的问题。目前的银保销售方式,长期产品短期卖,现价当作利益卖;现金价值的设计初衷已经改变,退保权益转变为保险责任。所以说,把销售误导与产品设计直接关联,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

 

  当然,产品设计存在自身的问题,保障性不足、趸交产品过多、产品同化严重,这些问题对寿险经营产生负面影响。分析这些问题,可以发现,产品战略不清、技术与市场脱节、缺乏创新动力、满足于销售表面需求,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也非常明显,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会有利于寿险行业经营的改善,但不是销售误导问题解决的关键。

 

  四、 理性对待误导销售

 

  针对保险需求的特性,保险行业一直崇尚推销文化,“保险是靠卖出去的”。在这种销售文化氛围里,客户时时感觉到销售压力,误导现象也经常发生,可以说,寿险行业销售误导更加常见。所以,寿险保单设置了“犹豫期”,如果客户感到销售压力,“犹豫期”内可以全额退保。特别在我国寿险行业目前情况下,消费者保险理念不足,市场环境对公司经营不利,误导现象更容易发生,我们应该用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待误导问题,不能抱着一蹴而就的心态解决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的寿险行业经历了持续高速发展,但寿险经营在销售、管理、产品、业务结构等方面发展滞后。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大多采用规模至上的理念,通过规模增加行业地位、分摊经营成本,这种经营思路与寿险行业“长期性”的经营规律有悖。寿险经营具有“期交”特征,“做大”并不困难,需要时间与耐心,短平快的经营套路与规律不符,超高速发展必然问题百出,销售误导只是浮现出的问题冰山的一角。

 

  寿险销售是行业发展的生命线,是公司经营的价值点,如今暴露出来的销售误导问题,正好给了我们反思的机会,总结寿险行业销售模式、经营管理、业务策略等方面的问题。公司经营中把保费目标降下来,把销售能力提上去,标本兼治,方能彻底根除寿险销售误导的顽疾。

 

 

(原载和讯保险)
 
更新日期:2013/2/18
阅读次数:1542
 
上一条: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福建监管局课题组  后危机时代保险业逆周期监管问题研究
下一条:和少波  保险网销 敢问路在何方?
 
 【我想发表评论】   【将文本推荐给好友】    【关闭窗口】
 
 
和少波  问题背后的问题 从销售误导看寿险产品设计
和少波  保险网销 敢问路在何方?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建议使用IE4.0以上800*600浏览器访问本站 
版权所有©2000:国发中心金融保险网
本网站所有内容,未经国发中心金融保险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违者必究。
网站管理chinagfc@chinagfc.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