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商业保险>>>学者论坛
新型城镇化中保险业战略机遇思考
韩铭珊  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投资执行官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在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的过程中,保险正好可以在现代金融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农业保障体系、防灾减灾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发挥更大的、更重要的作用。

  一、城镇化续航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说过,250万人集中于伦敦,使每个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城镇化发展,无疑是经济繁荣的象征,也是其强大的动力。因此,笔者以为以“城镇化”建设为主题将成为中国社会新的变革的标志,其深刻内涵是中国将全面进入要素体系创新与建立的社会改造工程。城镇化的含义很广、涉猎范畴很宽,其政策具体内涵包括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等方面。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城镇化推进大体可分为“建立开发区、建设新区和新城、城市扩展、旧城改造、建设中央商务区、乡镇产业化和村庄产业化”等模式。


  从某种程度上说,工业化创造供给,而城镇化则“制造需求”。不仅是人口进入城镇后的投资需求、消费需求、金融需求,还有庞大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建设需求,这是巨大的“累积效应”。从1978年到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短短三十多年,我们走过了英国200年、美国100年和日本50年的城镇化发展过程。按照规划,未来20年我国至少还有3.5亿人要离开农村进入城镇,由农民变为市民,而且国家将从户籍、土地、住房、财税、地方投融资等改革着手,遵从“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三个原则,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新型城镇化战略,这意味着需要消耗更多的钢铁、水泥和其他建筑材料,需要修建更多的高速公路、学校、商场、医院和文化设施,等等,这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不仅是明显的,而且是持续的。所以,城镇化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未来相当长时期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有经济学家估算,我国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能带动居民消费总额增加1200亿元。培育得当,城市化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现代保险业是助推城镇化的重要驱动力


  保险业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保险风险防范关系着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安全,是构筑牢固的经济社会安全网的关键环节之一。随着我国保险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风险将需要通过商业保险机制得到保障和补偿,商业保险的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成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也就是说,新型城镇化不仅需要相关基础设施的“硬件”支撑,更需要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软件”保障;不仅要解决好“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等问题,更要解决好农民在城市“住得下、留得住、生活得好”等问题,这无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项配套改革去推进。这其中,离不开保险业的大力支持。主要逻辑在于一是农民在脱离土地、血缘等传统生活保障的依托之后,商业保险是新的保障手段;二是城镇化率提升伴随的居民财富的增长,会提高对商业保险和理财的需求。过去二十年中国保险密度与城镇化率的高度相关性证实了这一点。总结之经验,城镇化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保险密度将增加4.4%,据此推算,2020年我国年保费收入将达到3.98万亿元,对应年化增速12.01%;三是城镇化建设及其形成的更多资产需要保险保障;四是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商业保险发挥更多的补充社会保障作用的同时将拓宽保险业在养老和健康保障领域以及社会管理领域的市场;五是城镇化进程中更多城市网和城市圈以及圈、网之间需要搭建以商业保险保障为依托的社会安全保障网络。保险业通过专业化运作和高品质服务,可以切实发挥社会管理功能。如大病医疗保险,就是商业保险机构利用其专业优势来承办大病保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大病保险的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质量。政府可以更好地利用市场的“手”,来解决城镇化建设中一些潜在的风险和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新城镇居民对政府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城镇化建设的运行效率;六是城镇化进程中未来城际交通网建设、城市更新改造、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改造,无疑将产生大量的资金需求,而长期的保险资金可以弥补城镇化过程中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保险资金具有期限长、规模大、来源稳定等优势,可以通过发行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和不动产债权计划,以及购买信托计划等“过手证券”、“夹层证券”等方式,就能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巨额的资金。还有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老龄化问题,保险资金的特性决定适合投资养老项目,能够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


  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在助推城镇化进程中通过提供风险保障、参与社会管理、参与成化建设、支持经济发展,可以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功能作用。同时,保险业也属于金融服务业,通过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产品创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多层次的保险需求,正如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多次讲的,要推动保险业在关系全局的现代金融、社会保障、农业保障、防灾减灾、社会管理“五大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正契合了新型城镇化所要求的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事实上,在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的过程中,保险正好可以在现代金融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农业保障体系、防灾减灾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发挥更大的、更重要的作用。


  三、城镇化给保险业带来重大的战略机遇


  新型城镇化为保险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除了有效提高居民、企业对保险保障的需求水平,拉动保险业务快速增长之外,通过投资于城镇化建设项目,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持续低增长的困境或可得到相应改善。


  根据有关统计分析,新型城镇化与保险密度相关性甚高,286个地市城镇化率与保险密度相关程度为50.33%,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保险密度就增加30.686元。286个地市城镇化质量指数与保险密度相关程度为55.39%,城镇化质量指数每提高1个百分点,保险密度就增加69.802元。因此服务于县域经济的一些商业保险企业,将在金融服务创新中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在人身保障、养老、医疗、住房、教育、汽车、权益保障、“菜篮子”和“米袋子”,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保险机制可以以其独有的市场化和专业化特点,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提供全面有效的保险服务。


  如果说因为监管政策的制约致使中国保险业在过去十年没有更好的分享到不动产等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红利,那么这次以城镇化建设为主题的社会改造工程对保险业而言可能是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


  第一,农村居民市民化的过程中,风险意识显著提升,风险保障需求显著增加,同时城镇化产生的人口集聚效应,使得保险产品能够以更低的成本面向更广泛的人群。由于保险产品不是一种简单的生活必需品,而是建立在人们对风险理性认识基础之上的一种风险保障措施。保险产品的性质决定了其需求的扩张不能仅仅依赖于人们生活水平上“量”的提高,还需要人们风险意识、保险意识、社会保障水平等“质”的方面的提升。新型城镇化所要求的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也就意味着城镇化进程要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而在目前社会保障广度不够、保障水平不高的背景下,商业保险显然就是最为有效的补充。


  第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将带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升级,特别是随着消费意识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健康、养老等问题的关注程度会越来越高,医疗保险、健康保险和养老保险等方面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城镇化意味着农民市民化后的户籍改变,农民户籍改变必然引起农民的居住、生活、消费和养老等方式的转变。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意味着上千万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户籍人口,这些转化过来的城镇户籍人口不仅对衣食等日用消费品、对住房和汽车、对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形成巨大需求,更为关键是保险发育程度与城镇化水平高度正相关。保险成为城镇化的必需生活方式,主要逻辑在于农、牧、渔民在脱离土地、血缘、依托土地的农业资产等传统生活保障之后,商业保险成为新的保障手段;城镇化对社会福利的需求更为迫切,这些必然簇生县域及其以下城镇和农村的养老、健康等保险需求,利好先行布点的保险企业。


  第三,城镇化进程中未来城际交通网建设、城市更新改造、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改造,无疑将挑战地方财政承受力,长久期的保险资金可以弥补城镇化过程中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同时也为保险资金找到稳定的配置标的。从美国经验来看,二战后城市化建设加速的过程,也是其债券市场大发展的时期,保险资产配置也从之前的以国债为主逐步过渡到以企业债券为主。


  第四,城镇处于农村之头、城市之尾,在城乡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依托,对于广大农村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因此,城镇化是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的城镇化。这意味着分散在城镇和乡村的小微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和制造企业等相关产业在推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无疑不仅拓展县域及其以下市场的保险需求,同时也将拓宽保险资金的投资运用渠道。


  第五,城镇化意味土地改革。随着城镇化不断向纵深推进,集体土地流转或征用后,其商业价值会大幅上升,无论转性与否,都会吸引相关开发和建设商商业运营和交易来盘活资产。随着土地等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新配置,由此促使不动产、生产资料等更多要素资源的增值,有利于保险资金的投资增值。


  第六,城镇化的不断深入,随着农民的集中居住、小城镇建设的加快、城市的文明不断辐射农村、城乡一体化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带动了农村的繁荣,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加速,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将发生根本性改变,这无疑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一个巨大的市场。


  四、保险业如何捕捉战略机遇


  城镇化将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保险企业应审时度势,积极研究并制定满足城镇化需要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一是研究户籍改革引起农、牧、渔民在脱离土地、血缘、依托土地的农业资产等传统生活保障之后,商业保险如何成为新的保障手段。人口的城镇化必然涉及其进城后的社会保障问题,医疗、养老、教育及其费用等问题都必须提高统筹层次。因此,未来在城镇化推进进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进城人口的生存、生活和社会安定问题,逐步将农村转移人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险关系在不同统筹区的转移接续和不同制度间的衔接转换成为必然,在此基础上商业保险机构如何研究开发保险产品以满足户籍改变进城人口的保障需求。


  二是研究土地改革引起土地的流转,即土地的出租、转包、转让、入股、抵押、担保等交易活动后,带来的土地集中耕种、种养业规模化、农业现代化都势必将放大风险,因此,要求保险服务商开发并提供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产品,有效化解、转移生产者的自然和市场风险。


  三是探索搭建涉农贷款银行、种田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公司、政府惠农政策和涉农保险等一体的立体式金融服务生态链,保险商可以通过涉农贷款保险机制,解除金融机构贷款的后顾之忧,既拓宽保险业务,又可满足涉农的资金需求,实现多方共赢。在派生出更多保险需求的同时,也为保险资金的战略资产配置拓宽渠道。


  四是研究城镇化后保险服务方式的改变。日益深入的城镇化正在改变区域经济增长的轨迹,这必将改变居民的消费模式;城镇居民满足吃和穿的生存型消费需求阶段已经结束,逐步向以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的阶段过渡。体现消费升级的需求如金银珠宝、投资置业、理财等需求增长旺盛,城镇商圈的崛起有望带来金融保险市场的重塑,面对消费者的不同终端金融服务商可能将共同演绎渠道下沉的故事,基于存款、贷款、结算和理财的金融超市,以及基于保险保障、保险理财、保险投资的保险超市都将不断丰富城镇金融市场,长远看城镇化将引发金融业态格局的变化。


  保险企业谁能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县域工业化和城乡社会一体化中寻找并抓住机会、量身制定金融服务方案、创新支持模式、拓展业务发展空间,谁就能抢占市场竞争高地。要抓住城镇化进程中国家产业区域转移的战略机遇和县域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机遇,积极探索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物流产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种养殖基地、特色园区等新兴业态的服务方式,支持城镇化深入和国家产业升级。


  五是保险资金积极参与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建设的大量资金需求必然挑战县、市级政府的财力,保险资金想占领制高点、必须降低“散单”投资风险,笔者以为保险企业应探索并整合城镇和城镇产业链这“一镇一链”,借用并链接整合其他金融工具,以城镇为基础,以保险和银行在县域及其以下市场已经构筑的网点和客户为节点,以保险保障和保险资金投资为契机,充分发挥政府聚集、黏合和整合资源的能力链接结算银行、贷款银行、保险商、上下游产业链相关企业和单位。


  1.将原本分散在同行业、同城镇之内的产业链和小微企业通过一定的组织模式整合起来,构筑一个集合资源的“城镇商业合作组织”平台(类似“中小企业集合债”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模式),然后针对此平台按照风控的要求发行债权投资计划(包括“集合企业债权投资计划”和“基础设施债券投资计划”)。这里的关键是资源聚集和信用增进。


  2.充分依托产业园/工业园/中央商务区等产业聚集业态,借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信用增进、财产保险保障等等探索开展中小企业“产前标准化厂房一产中生产设备一产后产品金融促销”等“园区中小企业产业链集合债权计划”等等。总之,随着保险资金运用边界的不断拓宽,未来在城镇化进程中保险资金的投资运用需要抢先研究探索并不断搭建新的模式,为了降低投资风险需要在此过程中借用并整合其他金融工具。





(原载《保险研究实践与探索》2013年第10期)

 
更新日期:2014/1/27
阅读次数:1990
 
上一条:王雪蝶 徐硕  医疗保险监管问题研究
下一条:  美国医疗责任保险危机成因剖析及启示
 
 【我想发表评论】   【将文本推荐给好友】    【关闭窗口】
 
 
韩铭珊  新型城镇化中保险业战略机遇思考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建议使用IE4.0以上800*600浏览器访问本站 
版权所有©2000:国发中心金融保险网
本网站所有内容,未经国发中心金融保险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违者必究。
网站管理chinagfc@chinagfc.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