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培训>>>学位教育
健康保险高等教育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吴海波(江西中医学院) 吴果能 刘友成(浙江工商大学)

 

 


    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肩负着挖掘人才和输送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而人才又是相关产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础与保证,在相关产业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我国健康保险业之所以能取得较好的成就,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一定程度上与健康保险高等教育的推动与支持息息相关。未来,我国健康保险业能否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健康保险高等教育的作用依然不可忽视。总之,健康保险要发展,教育必须要先行。


  一、健康保险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开设了保险学专业或相关方向的本、专科层次的高等院校有97所,这些高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湖北、广东等高等教育较为发达的省市,其中既有诸如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辽宁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之类的综合性高等院校,也有象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以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之类的财经类高等院校。近几年,还有一类看似与保险专业不相干的医学院校,也加入到了举办保险学专业或方向行列。医学院校与综合性高等院校和财经类高等院校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所开办的保险类专业或方向通常为“健康保险”,更多的学校称之为“医疗保险”。

 

  健康保险或医疗保险与保险类其他专业(方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保险学与医学、管理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结合体,尤其是医学在该专业(方向)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该专业(方向)重点培养具有比较宽厚的现代经济、金融、保险和精算理论基础,掌握现代医学知识,并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分析、处理有关保险经营管理问题的保险专业人才。其目的旨在为商业健康保险机构、各类医疗机构和高等院校培养从事医疗健康保险工作或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方向)要求学员具有社会科学背景——深谙健康保险的涵义与功效,对健康保险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作用有深刻的了解与把握;具有自然科学素养——以一名准医务工作者的要求对疾病、病人、医疗事件以及意外事故等做出医学分析,为保险核保核赔工作提供充分可靠的依据;具有现代保险业务能力——把医学与保险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融为一体,进行必要的医疗健康保险管理和经营。很显然,能做好或做到这一点的,医学院校比其他高等院校更具有优势。不过从当前健康保险专业的开办情况来看,除医学院校外,少数具有医学背景的综合性高等院校也开办了此类专业(方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办了健康保险或医疗保险专业(方向)的本科层次的高等院校大概有13所,其中综合性高等院校有4所,即四川大学、东南大学、江苏大学、河北大学;医学院校有9所,分别为郧阳医学院、辽宁医学院(原锦州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湖北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学院、广东医学院、潍坊医学院、昆明医学院。此外,还有1所专科层次的高等院校,即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也在保险学之下开设了“医疗保险”方向。值得一提的是,上述14所高校所开办的健康保险或医疗保险,除少数学校(如东南大学、江西中医学院、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将其归于经济学(保险学)门下外,大多数学校都将其归于卫生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或社会保障专业门下,比如江苏大学、四川大学、河北大学、安徽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辽宁医学院、湖北中医学院、广东医学院、潍坊医学院、昆明医学院均是如此。也就是说,除东南大学、江西中医学院与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的健康(医疗)保险专业(方向)毕业生拿的是经济学学位外,其他学校相关专业(方向)毕业生拿的都是管理学或医学学位,尤其以管理学学位较多。

 

  东南大学的医疗保险学系成立于1995年,是在公共卫生学院卫生事业管理、社会医学、卫生统计、卫生经济等教研室的基础上,依托医学院临床、人文社科等教学资源组建而成的学科系,同年9月招收第一批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学生;1999年6月,经江苏省教委考核评估,获经济学学士学位授予权;同年12月经上级批准,建立医疗保险学系;2003年,招收国内第一批医疗保险方向硕士生;2005年,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江苏省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该专业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健康保险高层次专门人才,学生不仅要求具备经济学、医学、保险、管理、法律等综合知识,而且还需要具备健康保险相关实务和技能。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和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合格优秀的专业人才。

 

  河北大学的健康保险(医疗保险实务)属专科层次,学制为三年。该专业主要以培养实务型医疗保险人才为主,所开设专业主干课程包括“临床医学概论、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医疗保险学、人身保险精算”等。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医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一般疾病的病因机理,熟悉疾病的分类方法,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掌握现代管理学、卫生管理学、卫生经济学、保险学、医疗保险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该专业就业情况良好,具有较好的发展前途。

 

安徽医科大学的医疗保险专业创办于1997年。为适应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需要,1997年,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医疗保险”专业开始招收本科学生。2003年,为了有利于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经安徽医科大学批准,原卫生经济教研室、数学教研室、社会医学教研室和人文教研室合并组建医疗保险系。迄今为止,十多年来该专业共招收本科生数百人,已毕业学生400余人,历年平均就业率超过80%。

 

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医疗保险属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之下的一个方向,该方向办学历史不长,但就业前景较好,历年来均出现毕业生供不应求的情况。从该方向的课程设置来看,该校与其他院校的健康保险(医疗保险)专业或方向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其课程设置主要偏重于医学、管理学与经济学,纯粹的保险类课程较少,这一方面反映了健康保险的不同办学模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该校的办学特色所在。

 

  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的医疗保险实务隶属于保险与社会保障系。该方向创建于2002年,迄今已招收数百位学生,其中有四届学生已走上工作岗位。从这四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来看总体情况良好,其中,2006届毕业生就业率和签约率分别达到100%和94.49%,2007届毕业生就业率和签约率分别达到97.98%和92.93%,均名列该校各系前列。

 

  从上述各高校现有基本情况来看,该专业(方向)由于多为医学与保险学、管理学或法学相融合的交叉学科,与金融类保险专业相比,其毕业生知识结构特色鲜明。面对健康保险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青睐,该专业(方向)毕业生相比于纯保险学毕业生而言,可谓优势独特。不过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上述各高校该专业(方向)的发展历史普遍较短,办学经验普遍不足,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办学规模、办学效果等方面,可谓参差不齐。

 

  二、当前我国健康保险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数年的发展,健康保险高等教育在课程与教材建设、人才培养和办学条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实力,但无论是从发展现状、发展前景还是未来发展趋势来看,该专业(方向)都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仍需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提高和完善。

 

  第一,发展规模太小,影响力与知名度有限

 

  从1994年郧阳医学院首创医疗保险方向起,该专业(方向)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十多年来,健康保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总体而言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急需的专业人才。但纵观健康保险这十几年的发展历程,我们能清晰的看到,该专业(方向)似乎一直处于不温不火发展状态中。无论是在健康险不受重视的二十世纪,还是在健康险发展较快的新世纪,该专业(方向)都不曾出现过“兴旺发达”的景象。与社会保障、保险精算、保险投资、保险法等相关专业(方向)相比,无论从专业地位、发展规模,还是发展前景、影响力与知名度来看,健康保险都要比上述相关专业(方向)明显逊色得多。在全国上百所保险高等院校中,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高校开办了健康保险专业或方向。可见,健康保险高等教育的受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发展规模太小,难以适应健康保险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第二,各高校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交流,不利于健康保险专业(方向)做强做大

 

  从这十多年的情况来看,上述14所开办了健康保险(医疗保险)专业(方向)的高校中,除少数几所高校之间有相对比较稳定的合作交流外(比如几所中医院校之间每年通过教材与课程建设研讨会,建立了比较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大多数院校之间均缺乏必要的合作、交流与联系,基本上处于相对独立、封闭的办学状态中,相互之间“老死不相往来”;不少学校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国内有哪些高校开设了类似的专业(方向),合作就更无从谈起。他们仅仅凭借现有的办学条件与自身的办学经验一步步摸索前进,至于是否在重复别人曾经的得失,根本就无从知晓,导致走了许多不必要的弯路。这种“闭门造车”的办学方式,既不利于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健康保险学历教育的做强做大。

 

  第三,学界与业界之间缺乏深层次的沟通与联系,制约了健康保险业的发展

 

  学校教学与科研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输送人才,但到底应该培养、输送怎样的人才,则必须以业界的需求为准。因此,加强学界与业界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就显得非常必要与重要。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学界与业界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似乎总是若即若离。除实习、见习或是开讲座、作报告之类的浅层次合作外,相互之间始终没有建立更深层次的沟通与联系,导致学界对业界的需求不甚了解,人才培养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因此,这些年来,上述各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总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瑕疵,难以适应健康保险业的实际发展需求,从而导致出现健康保险业发展急需人才,而健康保险专业毕业生又难以找到合适工作岗位的尴尬局面。

 

  第四,教学本身存在的许多不足,对健康保险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

 

  首先,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影响了该专业(方向)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教师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果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必然会影响到某一学科向更高层次的发展。由于全国各高校的健康保险专业建立时间都比较短,再加上该专业的受重视程度不够,因此,长期以来,各高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师资太少,既精通理论又懂实务的“双师型”教师更是凤毛麟角。通过培养与引进,近年来,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与其他相关专业的师资水平相比,仍然有较为明显的差距,教师队伍中尤其缺乏大师级的领军人物。

 

  其次,人才培养层次相对滞后,制约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值得肯定的是,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改革与发展,健康保险高等教育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教育体系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人才培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从人才培养层次来看,除少部分院校具备硕士培养能力外,大多数高校该专业(方向)培养的人才还是停留在本、专科层次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更高层次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这种情况如果不进行调整与改善,很可能成为阻碍我国健康保险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软肋。

 

  再次,课程设置不完善,动摇了本学科合格人才的培养基础。健康保险专业应该配备哪些课程,决不是一件想当然的工作,必须在广泛、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周密的论证,才能确立下来。课程设置如果不合理,其结果必然会导致所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健康保险有别于其他保险专业(方向)的关键,在于它更注重医学在保险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与功效。因此,在设置相关课程时,要特别注重医学课程的设置与安排。但在必须保证经济类、保险类基础课程不受影响,而课时量又不可能扩充的前提下,医学课程的设置与安排,显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医学课程的选择与搭配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由于各高校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与合作,往往导致各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五花八门,很不统一;加上学界与业界的沟通与联系不够深入,使得课程设置明显脱离现实需求,尤其是实践教学急需建立统一的教学模式。

 

  三、促进健康保险高等教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当前我国健康保险高等教育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彻实有效的措施,改革健康保险高等教育,提高教育水平,完善相关政策,努力构建沟通与合作机制,促使健康保险学历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首先,针对发展规模和影响力与知名度的问题,相关部门有必要从健康保险业的长远发展出发,更加重视健康保险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壮大。现实情况下,促进健康保险高等教育的发展,除提高上述认识外,更应该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办学水平、完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与影响等方法,给予健康保险高等教育更多的扶助与支持。

 

  其次,针对封闭办学问题,相关部门(比如教育部门、监管部门或保险学会)应该发挥牵头作用,创造条件或组织相关高校,通过学术交流或研讨会的形式,建立长效交流机制,以此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合作的项目包括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相互借鉴、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师资交流、科研合作、信息共享等各个方面。

 

  再次,针对学界与业界沟通不足而导致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缺陷,有必要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实现校企双赢。在“以市场需求为根本”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应该大胆地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借鉴应用型学科的人才培养方式,以“产、学、研”相结合为导向,广泛开展与企业合作办学,共同培养应用型健康保险专业人才。

 

  最后,针对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各相关高校有必要从现实需求出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养层次、优化课程体系建设等。

 

  就师资而言,重点在于提高师资水平。提高师资水平,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师资培养,尤其要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应针对教师知识结构现状,结合课程体系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切忌盲目,学非所用。培养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不完全局限于进修、访问等外部培养方式,还应包括“以老带新”、公开课、新教师听课等内部培养方式。同时,还应有师资培养管理制度,尤其是激励制度,如鼓励教师“考研”制度,鼓励教师积极从事科研工作、提高学术水平的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制度等等。

 

  就人才培养层次而言,有必要发展健康保险或医疗保险硕士、博士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形成涵盖专、本、硕、博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更多高层次的人才,从而改变人才培养层次不高的局面,以满足我国健康保险业未来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课程建设体现了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上的基本要求。从近几年的办学经验来看,我们认为,健康保险专业必修课,其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三部分,一是经济类基础课,主要包括西方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等;二是保险类专业课,主要包括保险学、社会保障概论、人身保险学、寿险精算、商业健康保险学、健康保险核保理赔、保险营销学、保险法等;三是医学类必修课,主要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案学、内科学、外科学、诊断学等。上述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既强调经济类、金融类、保险类课程的重要性,同时又突出健康保险的课程设置特色,体现健康保险独特的医学背景。

 

(原载《上海保险》2010年第9期)
 
更新日期:2010/12/24
阅读次数:3212
 
上一条:景海萍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保险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下一条:周道许  加强保险理论研究 推动行业科学发展
 
 【我想发表评论】   【将文本推荐给好友】    【关闭窗口】
 
 
吴海波 吴果能 刘友成  健康保险高等教育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建议使用IE4.0以上800*600浏览器访问本站 
版权所有©2000:国发中心金融保险网
本网站所有内容,未经国发中心金融保险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违者必究。
网站管理chinagfc@chinagfc.com
【Top】